• 微信号码

    longdan-industry
  • 2025-08-11
  • 0

一百多年来,德国工业的七次转折

  3

       德国工业的强大不在于流传甚广的“德国油纸包”故事——传说德国企业在中国某市的下水道提前预留油纸包包裹的零配件(实际为杜撰)——而在于门类齐全而且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一直较高、制造业的比重一直稳定在发达国家前列,经济韧性较高。德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以后长期保持在20%~23%之间,全球范围看仅次于中国,与日本基本相当,远高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德国的经济波动也较其他欧洲国家更低,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也比其他国家更快。考虑到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破坏、战败赔款、两德分治对其国内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德国为什么还能保持全球领先的工业实力,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1871年德国统一以前,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国工业实力远非欧洲魁首。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彼时德国还处于分裂割据和农奴制统治之下,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农业国。19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的轻工业制品开始传入德国,德国也开始派遣技术工人到英国“偷师”,回国后率先在轻工业,比如纺织业,开始仿制英国机器。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德国进入以纺织业为开端的产业革命时期,到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中已经有313家纱厂和75万机械纺锭。为了应对英法等国轻工业的冲击,以及随着蒸汽动力的应用,德国的采掘业和冶金业等重工业也开始发展,高炉炼铁等新技术开始出现,煤、铁的产量开始大幅增长,德国制造业重心开始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渐转向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转移。铁路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钢铁、煤炭、冶金、机械设备制造等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并极大地加快了生产资料的流通,使得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2%,超过法国的10%,德国在钢铁工业和采掘业继续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力等开始崛起。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电气工业开启迅速发展模式,电灯、电话等电力用品开始普及,从基础电气产业获取的资本进一步被用于发电机、电动机、电车等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早期,德国大量仿制英国机器,且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曾引发英国厂商抗议的1887年,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特别要求来自德国的出口机械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来将劣质的“德国制造”和优质的“英国制造”区分开。到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德国的加工工具、刀具、机床等机械设备已经差不多超过英国,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正式迈入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成为欧洲的工业强国。

         从短期来说,高通胀、欧央行加息、削减天然气消耗量均对德国经济造成影响,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不断升高。但得益于德国良好的财政状况,实际上德国较其他欧洲国家有更高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外部冲击。2022年以来,德国联邦政府已出台三轮财政救济方案,以尽可能地降低经济运行的压力。从中期来说,俄乌战争使得能源问题被迫放在安全框架下考虑,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价格即使从高点回落,能源结构和价格基本也很难回到战前。这就意味着德国的众多产业可能会加速全球布局。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交织,产业链到底何去何从,如何重构?此外,欧洲经济的衰退预期不断升高,而德国对欧盟其他国家是净出口国,未来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对德国制造业将产生何种冲击?有人认为,欧洲经济土壤正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早已偏离工业传统。从长期来说,困扰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除了工业转型,专业劳动力短缺也是掣肘德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已经逐步加速退休,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分析,德国劳动人口将在2022年达到顶峰(5310万),之后开始逐年减少,预计到2035年将会减少300万,届时,德国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那么,如何在不加剧社会负担的前提下,吸引到更多有劳动技能的移民补充劳动力市场,或许是德国工业未来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从全球已有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绝大多数经济体均遵循第一、二、三产业逐级演进的特征,表现为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演进,伴随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这自然伴随着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但唯有德国的制造业一枝独秀,始终稳定在20%~23%之间,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不被看好的制造业却成为德国经济逆势复苏和率先走出衰退的主导产业。“德国制造”从最初的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赶英美到跨越式发展,最后自成体系,成为德国经济的世界名片;从追求规模到关注质量,最后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塑造了一个不同于英国制造、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德国制造”模式——这当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与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关,与德国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有关,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关。从一战后的道威斯计划、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科尔政府改革、全球化、工业4.0、工业战略2030,德国工业化已经经过了六次转折。当前的逆全球化、德国的人口结构、俄乌危机导致的能源问题、欧洲地缘局势的长期改变、中美技术竞争、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使得德国工业面临第七次转折。


联系邮箱

website@longdan-company.cn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咨询